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吾聞-0327] 台大體演文學工作坊

小組呈現 :)

體演文學工作坊
地點:台大新生大樓203室
時間:19:00~21:00





第一次的內部工作坊邀請了台大戲劇系的謝筱玫教授分享體演文學。傳統上,讀者以個人靜態的閱讀來接觸文本,而體演文學則拓展了讀者詮釋文本並透過身體展演以具象化詮釋結果,此刻,讀者和文本皆躍升為主體再次生產出藝術。

在「吾讀有偶」下體演文學已運用在「吾學」課程中,目前已進行六週,此次的工作坊希望幫助所有成員們更理解並實際演練過體演文學,以便在設計及帶領國中生的課程有所幫助。
一開始,教授便先以一首詩做示範,選用的詩是英國詩人Thomas Hardy(1840 – 1928)的作品“The Man He Killed”,教授僅以椅子做為道具,做了兩種個人呈現。第一種呈現場景設定在酒館,坐在椅子上,拿著酒杯喃喃自語,語氣冷靜,中途起身來回踱步,彷彿正追憶著戰爭往事,顯得無奈;第二種呈現場景則在戰場上,椅子平放在地宛如敵人屍體,因為無法抽離殺人的恐懼、愧疚,因此情緒起伏大,尤其在第三段為自己辯白時,聲音轉大並顯得急促,最後更坐在椅子旁,轉身望向椅子,相互呼應的兩個形體彷彿是暗喻自己與屍體只有生死的一線之隔,很有可能自己也將戰死沙場。


老師示範呈現



同樣的讀本,透過肢體、聲音、道具的不同運用,可賦予文本不同層次的意義,再經由對表演的討論,成員們能貼近作者寫作的心情,我們猜想第三段是此詩的重要轉折,重複出現的「因為他是我的敵人」是作者搬出國家的規訓企圖合理化殺人的事實,但「雖然」一詞卻顯示作者的掙扎、懷疑,終究無法接受威權的命令而消彌內心的罪惡,或許這正是衍生出此詩的動機。

工作坊的第二部分則輪到成員直接進行體演,選用的文本是加拿大作家Margaret Atwood (1939 -- )的作品“Happy Endings”,是一篇後設小說:以小說探討小說形式,作者藉司空見慣的故事情節:男女主角相愛、結婚、成家立業、死亡為基本旋律,以此發展出各種變奏,但不管歷經什麼轉折,最後皆會回到基本旋律John and Mary die. John and Mary die. John and Mary die.,企圖諷刺小說情節的機械化及單調,僵硬化的plot卻不探討更重要的How和Why,成員們只展演了A段也就是男女主角happily live ever after的完美基調。

第一組成員們(封昀翰、李江陵、林亭萱)的呈現是隨著敘述者高昂的聲音,搭配機械化的微笑、肢體動作,諷刺只具表象的美好的故事缺乏實體,因此當敘述者說出「最後他們死了」,立即如關閉開關的機器人應聲倒地,故事的結局是由敘述者收起椅子,舞台清空,只剩下兩具屍體,他們的表演企圖傳達出整個人生就如同電腦程式,標準化的運作卻少了有血有肉的曲折,虛擬的人生是隨時可重新啟動、消除、覆蓋。

第二組成員們(李彥勛、童詠偉、蔡曉琳)則在一開始三人交疊著朗讀開頭,分別盯著電腦、電視、手機唸出劇情,就像是鄉民文化,三人躲在科技產品後興致勃勃地窺看別人上演的八卦故事,聲音的亢奮、激昂突顯出故事的高潮跌起,但結尾卻顯出平淡、冷落,如同現代人閱讀線上訊息的心態,只是想看好戲的心態並未實際關心。




最後,教授建議成員們應先讓國中生進行體演文學,讓他們有充分的自由呈獻他們的想像,最後再有收尾的動作,以討論形式幫助學生們一同追尋出讀者寫作的動機、含意。




大家認真聽課的模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