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不,應該在更早,就和台大社會系的傢傢久團隊有所接觸和一起合作的概念發想。其實很簡單,他們提供屋頂的空間,我們就在一個恰當的時間,搬演一齣改編自文學的劇碼。
概念還簡單,非常簡單,但或許是拖延和種種的放縱,在暑假快接近尾聲時才開始找演員、弄燈光、一切才開始悄然且慌亂的運作起來。在粉絲頁上公告演員徵選的消息,但徵選時間截止,沒有一個演員報名。有幾度想要打消合作的念頭,但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不服輸和豁達,真的就找到一群朋友擔任演員,跌跌撞撞得把這個戲做出來了。
整個過程很短,但也無比疲憊和壓力沉重。因為同時身兼一齣短劇的導演和整場演出的行政,很多事情都要一手處理和順流。而當藝術性的思維和效率至上的觀點碰撞時,的確造成某種實踐上的斷裂,演員的確在有時候是無所適從的,而身為導演的我,則必須不斷鞭策自我,去發想更多更恰當的導演畫面和概念。
屋頂的活動在9/24晚上五點半開始舉行 (歷經過無數次的彩排、整排和走cue),先是傢傢久團隊端上自己農園種出的菜色和動手做,讓與會者能好好認識農園這美麗的空間。
而當夜晚降臨,我們將兩盞LED燈打亮。屋頂這個空間瞬時多出一些魔幻的錯覺。第一齣戲《被雨淋濕的河》,改編自大陸作家鬼子的同名小說,擷取書中主角於紡織廠工作的一景,演出資本家對待勞動者血淋淋的真實。導演是封昀翰,演員有吳綿綿、羅璇、李柏瑞、李宜宸。透過雙面台的設計,盡可能讓角色可以偶爾和觀眾互動,也透過空間的規畫,讓角色們可以漫步在屋頂這個地板嶙峋的空間中,衝突、觸發情緒。
當時坐在控台,心情很平靜,操作著簡單的音樂和燈光,回想起來也真有趣,為了這短短十五分鐘,不知排練多久,但換得這十五分鐘純粹的專注,也是不錯的。
第二齣戲《獻給…》,導演童詠瑋,演員譚竹雯、徐耀璇。透過短小的對白、大量的畫面和情境去堆砌出一個現代女性被消費世代壓的喘不過氣的深刻痛苦。大量的文字來自廣告、文宣等非文學性的文本,也是體演文學很有趣且充滿彈性的實驗,最後女主角將所有衣服脫去,走上屋頂,什麼都沒有。
整組劇長約一個小時,簡簡單單,是三個禮拜完成的創新發表規畫。不知道給觀眾帶來什麼,但或許他們可以對屋頂這個空間、對於體演文學之於教育、對於小革命有更多有趣且蔓生的想像。劇場永遠充滿流動的美感,而我們只是想再次重申,吾讀有偶就是把這些藝術場域的流動感帶到教學現場,就像這場表演一樣,這麼簡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