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0807 吾學] 當體演遇上後青春

八月是一個讓人慵懶的季節,一景一物曝曬在夏日的艷陽下好像或多或少都有點被扭曲和融化了!吾讀有偶在八月之際陷入一種疲乏到極致後的些微頹靡,關於未來好像在海市蜃樓般的空氣中失了準,下學期的課程大致上是談好了,不管是在大學校園的三堂創新課程,還是和幾所國中合作的吾學和吾遊專案,都在慢慢步上軌道,只是軌道有了,但還不知道要在哪些驛站停駐、看什麼樣的風景。



而這時候,感覺就需要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來調劑身心,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或是一篇小小的番外,和計畫本身有著那麼一點若有似無的關係,是一個美麗的逗點。

八月初我擔任誠品基金會在花蓮女中舉辦的高中生走讀營隊的大學生隊輔,營隊中將100多位學生分成十組,兩組走一條路線,每一組會搭配一位老師和一位隊輔,而大量的小組時間和走讀時間則讓老師自己安排有關該路線相關的文學課程。很有趣的是,我和一位台東女中的薛老師進行花蓮港路線的帶讀,但我們完全沒有事前任何的安排和規畫,我也是在入營之前,才知道其他隊伍已經安排了如此豐富的課程、文本和體驗活動等等。

薛老師和我對於如此大量空白的時間感到緊張,不過好在老師是一個非常開明且隨心所欲的人,雖然只準備幾頁寫花蓮港的文學作品,但我眼尖的看到了資料中有陳黎的海岸教室,立刻在心中就作了希望成員們體演詩的小小衝動,而最後這樣的衝動也在老師的應許下成立了。

記得體演詩的那天是營隊的第三天。在花蓮女中的教室裡,把課桌椅往四堵白綠相間的牆靠攏,又是一個空的空間之營造。其實這樣的步驟對我來說已經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了!這樣的操演簡單而明確,但對從未接觸過體演的學生而言,都是一次次神祕而看似不可解的冒險。

照例,先作了一次簡單的示範和講解,仍是那首鴻鴻的學習單,接下來,將學生分組討論,三組都必須呈現陳黎的海岸教室,也同樣是有物件的運用,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他們怎麼呈現吧!

陳黎 海岸教室
多遙遠啊
港口與島的呼喚
在我們共同長成的濱海的中學
一千次 風
把鹽塊撒進晶亮的課本

我坐在闃靜的圖書館一角
跟同起伏的潮聲一頁頁批讀
學生週記
魚網晒滿斑駁的沙灘
旅行社的巴士載來最新一批看海的外國旅客

那是在他們紛紛走近那座白色燈塔的同時
我看到紫紅的浪花飛上堤岸
沖散年輕的我們,並且
越過鐵道
偷偷引誘上課中的我的學生

我並不懷疑,此刻
你們也許正在遠方的陸上想念這港口
一千次船隻的離去
我留在下午
看守這一片逐漸受蝕、後退的海岸教室

第一組的呈現:

用桌椅營造出教室的感覺,有效的利用講台呈現出教室外觀光客來來往往的空間,而講台和桌椅之間的椅子則是海岸。小隊員們一會是燈塔、一會兒是觀光客、一會兒是飛散的浪花。意象的經營很是豐富。

很有趣的空間,橫放的椅子是礁岩,舞台則是教室外的世界

藍衣服的女孩是著名的白燈塔



第二組呈現:
這組的組員們對於詩的意象掌握很有趣,他們將念詩者置放在舞台中央,其他四人站在以其為中心的三角形三個頂點,達到一種舞台空間的平衡,每個段落的朗誦,會由不同的人進行替換,而周遭的人則以他們的物件「雨傘」,和念詩者進行互動,周遭的演員或坐或站,雖著詩的朗誦聲移動著肢體,是很協調安靜的美感呈現。

呼喊的三個頂點


雨傘是浪,左一女孩是白燈塔

最後一段的沉澱


第三組呈現:
他們的舞台相較於前一組多了更多凌亂的散置,桌椅的擺放充滿彈性,而演員則散開在空間各處彷彿放觀眾呼喊些什麼,而他們的面向也很多變,他們用板擦(指定物件)營造出礁石的邊界,教室和海岸恍若重疊,讓觀眾的想像力隨著空白的空間延展出去。



舞台之外的空間,仍是舞台

很有意境的面向


**

這是第一次我將體演文學這套方法教給高中生。在炎炎暑假的一個空隙中,很隨性的教學是有那麼一絲絲有趣睿智的靈光閃現在這群大小孩的的雙瞳之中。他們比國中生,當然,多了自律、叛逆少了,和異性的互動也自然許多,而他們在拆解文字背後的那一片宇宙更加游刃有餘,不只是那種字面上的單純轉繹和挖掘,而是一種形式和更加抽象的掌握,應該這麼說吧,文字和文學之於舞台不再只是一個平面,而是多了三維的空間,他們的空間感變得強而清晰,他們知道不是只要如實的搬演,而是必須考量演員和這個空間的互動、和各種舞台元素的相互指涉,進而創造出美感經驗,這讓我真的非常驚豔。

先不管他們到底喜不喜歡這樣隨意安插的課程,但我更知道,或許是某種路徑吧,僅管還是要離開花蓮、回到忙碌的北城,或許就要面對一批新的或是原本熟悉的面孔,他們可以完成到什麼樣的程度,而還沒有被完成的那一片更大個空白,起碼我更懂一些,也能更了解他們到底能走到哪裡,是前後青春期的完成和未完成,而兩者的疆界是被慢慢模糊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